位于恩陽區的和平社區,是個常住人口不足萬人的小山鄉,卻因“博士鄉”而聞名。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宋永華、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何光明……30多年來,從這里走出了63個博士碩士。
“博士鄉”的出現,一方面和當地人的家風、學風、校風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我市農村教育環境的大發展和辦學條件的大改善分不開。
巴中經濟基礎差、底子薄、條件艱苦,但“再窮不能窮教育”。&ldqu平板車o;十二五”期間,我市圓滿完成了災后重建、港澳援建、校安工程等建設任務,扎實推進薄弱學校改進工程,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原有學校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育教學設施齊備,新建學校不斷增加,上學難、大班額等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堅持專注發展 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從巴中城區出發,行駛一個小山東電動平車時的車程到達和平。據當地人介紹,和平在前幾年才修通了連接山外的水泥路,走過和平的街道,兩邊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斑駁陳舊,略顯冷清。來到和平場小學,漂亮的塑膠操場、美輪美奐的校園景色讓人眼前一亮,教室傳聲朗朗讀書聲,與和平街道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和平場小學占地20余畝,高標準教學樓、實驗辦公綜合樓、幼兒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等一系列配套建筑和設施一應俱全。除此之外,和平場學校少年宮還開設有書法、古箏、電子琴、舞蹈等興趣班,讓同學們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該校初一學生楊宇告訴記者說:“在我們這個鎮上,修得最好的建筑是學校了,我們在里面讀書,感覺特自豪的。”
和平場小學的校長夏長河表示,“與城市學校相比,學校硬件的差距消失了,農村學校就有了底氣,從而有條件去追求教育理念的大更新,教師素養的大蛻變,教育質量的大提升。”
像和平場小學這樣漂亮的學校,在我市比比皆是。5年來,我市按照“統籌城鄉、合理布點,小學低段就近入學、小學高段及以上教育相對集中”的原則,累計落實建設項目資金52億元,全面消除了學校D級危房,新建、改造校舍220萬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的教師周轉宿舍可入住8800人,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在農村任教,讓教師們“安居樂教”。堅持“巴山新居”建到哪里標準化學校就布局到哪里,多方籌資2億元建設“巴山新居”學校,農村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教育信息化“班班通” 山里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教室里不需要粉筆、黑板擦;教師不再用備課本備課,而是通過網絡建構具有自己特點的課程資源和課程體系;異地課堂同步實施,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這些聽起來看似遙遠的事,已逐漸在我市偏遠的山區學校變為現實。
12月24日,記者走進平昌縣得勝小學,老師正在利用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系統給孩子們上音樂課。老師李建國說,“有了這一套設備,我也可以讓我們山里的娃娃接受山外的優質教育資源了。這個變化,一步跨了幾十年,放在幾年前都不敢想像。”
作為2014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巴中城區新建學校,巴中市中壩小學從學校建設規劃開始,就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校園建設總體規劃,并付諸實施。“目前,我校42個班級已經全面配齊了計算機、電子白板、網絡設備和校園廣播系統,學生可以在教室里通過云平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中壩小學教師黃曉瓊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由于我市屬于革命老區,經濟基礎薄弱,再加之學校分散,教育信息化發展舉步維艱。針對巴中現狀,市委、市政府明確了“到2015年底前,實現鄉鎮以上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2017年,搭建市、縣(區)‘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2020年,建成覆蓋城鄉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人人通’”的全市教育信息化的三步走戰略。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寬帶網絡校校通”381所、“優質資源班班通”4600個和一大批網絡學校,實現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巴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