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法寶。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省委依法治省系列決策部署,把依法治市作為一項事關巴中長治久安的戰略性工程來抓,牢固樹立“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的理念,不斷探索建立與“四個全面”相適應的法治工作體系,全面推進法治巴中建設,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步入法治化軌道,讓法治的力量浸潤人心。 普法為先夯實依法治市基礎 走進恩陽古鎮的“法治文化茶園”,每一個茶館墻上都掛有法治文化宣傳楹聯,茶桌旁的報架上放滿了法制報刊,連茶客手中的茶杯都印有常用法律知識“小貼士”。 恩陽區在推進“法律七進”工作中,依托千年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民間風情和民俗藝術,在古鎮臨河街道上打造了3個法治文化茶園,每天人們在茶園內休閑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 我市抓住人民群眾這一“絕大多數”,積極創新“法律七進”的載體和方式,深入實施法治信仰提升行動、法治文化精品行動、法治助民惠民行動,全面開展“一優十佳”示范創建,組團開展法律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服務進村(社區)入戶,深入推進以案說法、講堂說法、現身說法,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去年,全市“六五”普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南江縣被全國普法辦表彰為“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恩陽區鐘家壩村、平昌縣元山村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榮譽稱號,巴州區紅巖社區黨支部書記鄧建勇獲評“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法治戲曲作品《悠悠萬民心》獲四川省“五個一”文藝獎,《掛印知縣》在全省巡回演出。 依法行政 建設法治政府見成效 近年來,我市圍繞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探索依法行政的路徑和方式,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規范政府依法決策程序。我市修訂完善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制定《巴中市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定》,把部門論證、公眾參與、民主協商、專家論證、專業機構測評、成本效益分析、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序。實行黨政“共享法律服務”機制,各級政府法律顧問團、政府工作部門和村(社區)法律顧問覆蓋面達100%。 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按照政府“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原則,我市編制了《巴中市市級行政許可項目目錄》,全部納入政務服務平臺運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辦結時限提速10倍。出臺《巴中市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管理辦法》,編制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涵蓋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服務、社會管理與協調等7大類52款263項。對行政權力運行、行政執法、財政資金、公共資源配置等11類政府信息全面公開,累計發布信息3萬余條,進一步架起了便民利民的橋梁。 不斷優化行政管理。建立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發布的“三統一”制度,向省政府、市人大常委會報備的規范性文件無一件被確認違法。大力推進中介機構服務事項、完成時間、收費標準、服務標準“四個統一”。共清理出與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事項79項,與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機構74家,編制了《巴中市與市級行政許可項目相關的中介服務事項目錄》。 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作為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政法機關在法治巴中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前,記
平板車者走進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在門前的觸摸屏一點,中院的“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一目了然…… 據悉,市中級人民法院發揮審判流程、判決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臺的作用,公布裁判文書10124份,執行案件信息5842件。創新服務方式、審判形式、執行方法,有效破解立案難、訴訟難、結案難和執行難,立案同比上升50%,結案率、執行率達98%;開展“我對院長有話說”活動,
山東電動平車收到群眾反映問題105件,公開回復101件;建立法官與當事人1小時訴訟服務圈的巡回審判模式,將法庭搬到田間地頭,搬到群眾工作生活第一線。 在積極開展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面,作為全省首批試點單位,我市制定了《巴中市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巴中市人民檢察院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重點探索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權、檢察權運行機制,人員分類管理、庭審規范化、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和司法責任制,最大程度確保司法公正。檢察機關強化刑事立案、偵查、審判、監所四方面的監督,推行重特大案件提前介入、引導偵查、不訴聽證等訴訟改革措施,取得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基層治理 推動法治建設落地開花 在經開區西錦苑社區20余平方米的“融心調解室”內,兩排沙發相對而放,寓意平等公平,中間擺放茶幾和水杯,寓意親情與交融。在這里,沒有趾高氣揚,只有公平平等和親情融合,諸多鄰里糾紛和基層矛盾通過“融心式”的普法調解模式得以化解。 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基層治理是建設法治巴中的一項根本性工作。 在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方面,我市不斷強化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五級聯動,在城市社區、農村村組劃分網格1600余個,選聘網格服務管理員12700余名,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大力推行巴州區“五破五立”社區扁平化管理、平昌縣村(居)民“三不三議三自主”自治機制,通過村(居)黨組織引領群團、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物業管理、私營業主等共同參與治理。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構建以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務為主要內容,以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為基本保證的社會信用制度。 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方面,我市堅持法律服務向下延伸、向外延伸、向內延伸、向優延伸。在村和社區,努力構建“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針對巴中勞務大市實際,與省外農民工集中地的北京、上海、青島等9省13市34縣(市、區)建立了法律援助聯絡點,簽署了《外出農民工法律援助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征地拆遷、勞資糾紛、物業管理等14個領域調解組織的積極作用,調處糾紛2.2萬余件,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