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何菊 李洋
新年伊始,一場瑞雪普降巴蜀大地,漫山遍野一片銀裝,而在巴中恩陽區舞鳳鄉寶石村村小的院壩里卻歌舞升平笑聲喧天,巴中市文廣新局為寶石村村民送上的春節前文化下鄉慰問演出正在進行……像這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在巴中廣袤大地上正如火如荼開展。瑞雪的降臨,不僅意味著來年的好收成,也為巴中文化輝煌大發展帶來了好兆頭!
2000年,巴中撤地設市,一切經濟社會建設方興未艾。至“十一五”末,巴中市文化產業產值占全市GDP總量390.4億元的0.96%。但從2012年始,巴中市委、市政府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轉變觀念,創新理念,著力“文化強市”發展戰略,提出“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巴中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由此,巴中文化發展進入快車道,一年一個臺階。“十二五”以來,巴中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8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近15億元,占GDP比重達3.5%,增長2.5個百分點。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難能可貴的“2.5”是巴中五年來文化事業砥礪奮進的證明、也是未來文化產業實力崛起的開端!
五年戮力同心,五年成果豐碩。堅持抓大項目、大工程、大活動,深入實施文化人才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環境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大項目支撐大文化,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大活動促進大和諧,巴中文化事業實現后發趕超,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實力日益壯大。
五年孵化助推,五年精品紛呈。巴中文化影響國省有位,對外交流跨海出洋,巴中元素世界表達初見成效。200多件有思想、接地氣的優秀文藝作品,凝聚了文化力量,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五年改革創新,五年破冰前行。圍繞“巴蜀文化極地、巴文化中心、紅色文化核心”發展目標,文化體制改革不斷邁向深水區,實現市、縣(區)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職能合并,積極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消化歷史老難積案,激發和釋放文化發展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斷創新。
……
回眸“十二五”,在“文化強市”戰略的指引下,巴中文化事業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以文化人,涵養開放包容心態,讓紅色巴中不斷煥發出年輕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機。
理念+創新 精品創作花繁葉茂
“大學生村官張雪梅去北京治病,鄉親們十里相送……”去年3月,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河南省文聯承辦的河南寶豐“第十屆河南寶豐馬街書會曲藝邀請賽”上,巴中選送的四川揚琴《雪梅,雪梅》讓現場的觀眾、評委們熱淚盈眶,倍加贊嘆,一舉奪魁。
四川揚琴《雪梅,雪梅》僅僅是巴中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一個縮影。
文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源于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而文藝精品則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十二五”期間,巴中堅持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科學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出200余件文藝精品。
歌頌中華文明的四川清音《中華醫藥》先后獲得“馬街書會”全國曲藝邀請賽一等獎、第十六屆全國“群星獎”、“巴蜀文藝獎”等;張蓉攜諧劇《巴山幺妹》精彩亮相第三屆“巴蜀笑星”大賽并獲得第二名,榮膺“巴蜀笑星”稱號;反映留守學生、兒童生活,歌頌人間大愛的四川清音《秋娃娃》榮獲第六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大型廉政川劇《掛印知縣》一舉獲得首屆四川藝術節四川文華獎“最佳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表演獎”、“音樂創作獎”等五項大獎。這些耳熟能詳的劇目,都是地地道道的“巴中創造”。巴中文藝精品像一只只金鳳凰,正展翅翱翔,飛出蜀門,跨越秦嶺,釋放著巴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響力,巴中戲劇曲藝創作自此躋身全省第一方陣。
文藝百花的盛開更需辛勤澆灌。為更好推動精品創作,巴中堅持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了“運用孵化理念,形成助推機制,成就文化事業”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機制。“孵化理念”以“平臺戰略”為核心,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孵化器和篩選平臺,讓每一位文藝工作者都有公平競爭和成長出彩的機會。“助推機制”意在引導創作、培育人才、培育市場。而孵化和助推的過程,就是讓懷胎的作品“破殼而出”,讓一般的作品“化繭成蝶”,讓優秀的作品“羽化飛天”的過程。
映日荷花別樣紅。在當今的巴中大地上,溫暖人心、引領風尚、開啟心智的文藝作品正如泉涌,浸潤提升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指數,抒寫著“中國夢·巴中篇章”的美好景象。
項目+園區 文化產業強勢崛起
氣勢恢宏飛檐翹角的文化地標建筑飛霞閣、青瓦紅柱的唐朝三合院、色彩絢爛的摩崖造像、詩圣杜甫等文人騷客的珍貴墨跡……站在南龕文化產業園里讓人有了一種穿越千年時空之感。
2012年,規劃9.4平板車2平方公里的南龕文化產業園被定位為一座“文城一體、產城一體、景城一體”的文化新城、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紅色文化旅游新高地、巴文化展示區、川東北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巴中市級文化中心、巴中三產業發展新引擎。預計年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年產值20億元。
這僅僅是巴中推進文化產業突破性發展的一個縮影。文化是發展之基,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于去年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各縣(區)目標績效考核。“十二五”期間,巴中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一系列大手筆:
2012年5月9日,全國最大規模的紅軍烈士陵園——通江縣王坪烈士紀念園開園;10月13日,平昌縣“鄉村文化旅游環線”建成迎客;同年,興文新區嘉年華游樂項目成功投入營運……接著,巴中中影星山東電動平車河國際影城、巴州晏陽初文化產業園、恩陽古鎮文化產業園、平昌佛頭山文化產業園相繼破土動工。通江石牛嘴影劇院、南江米倉古道文化產業園、中影數字影院、金寶智慧新城等12個項目列為文化產業儲備項目,預計總投資13.9億元。截至目前,佛頭山文化產業園全面建成開園,南龕文化產業園累計投資8億元,并將于今年春節前全面開放。
按照“一城三帶兩集群”的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巴中文化產業發展以“一核六園”產業園區、專業街區、景區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有力地推進巴中特色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大力實施“文化+”工程,推進文化與旅游、科技、體育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鄉村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網咖、嘉年華等新興文化業態不斷涌現,草壩街、集州古街等文化特色街區引領推動經濟發展,城鄉文化涵養持續濃厚,群眾文化消費模式不斷豐富,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加彰顯,一批文化產業企業得以茁壯成長,迎來了突破性發展。2015年年末文化產業法人單位達1100家,比“十一五”期間增加660家,以巴國歷史文化游、鄉村文化游、紅色文化游和文化旅游產品研發,以及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文化娛樂、印刷等業態為支撐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8億元以上,所占經濟比重達到3.5%左右。
傳承+保護 文化遺產助推發展
“巴中共有7個遺產片區被我省列入‘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遺區域,在全省22個遺產片區中占了近1/3。”在蜀道申遺工作中,巴中成就尤為突出。
“這將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傳承巴中文化遺產,也將助力巴中進入世界視野。”省文化廳一專家如是說。
文化遺產是民族之精,“巴人文化”、“紅軍文化”是巴中之魂。“十二五”期間,巴中搶抓歷史新機遇,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巴中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體系初步建立。2012年以來,先后深入開展米倉古道考古調查、巴文化資源挖掘整理、歷史文脈梳理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完成9.3萬余件文物普查和數據核報,實施了巴中石窟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紅軍石刻標語群保護、川陜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修繕等重點工程,建成了通江縣銀耳博物館、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新館等重大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米倉古道成功進入蜀道申遺世界預備名錄。巴中紅軍石刻標語群、通江白乳溪石窟納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保單位增至5處、72點。編輯出版《巴中與巴文化》等系列叢書10余套,儺戲、民歌、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成功申報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個、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0個,巴中被命名為“中國石刻藝術之鄉”。“通江犁轅壩村”、“恩陽黃桷樹村”、“龍崗鄉龍崗村”等傳統村落成功申報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巴中文物保護啟動地方立法……“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巴中不再是一種愿景,已經使人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體驗。
送文化+種文化 文化惠民春潮涌動
“太美妙了!讓我們整個校園都充滿歡樂和笑聲!”對于巴中市文化志愿者們送來那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南江縣正直鎮花橋小學的同學記憶猶新。如今,在巴中像這樣溫馨的、受群眾喜歡的文化惠民活動可謂是常年不斷。
“十二五”期間,巴中文化系統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文化惠民政策,凝聚文化力量,豐富群眾生活,堅持“種文化”和“送文化”相結合,創新創造,掀起了文化惠民熱潮,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送文化”主要注重“輸血”,文化部門大力組織開展以圖書圖畫展覽、公益電影放映、文藝演出、文化講座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惠民活動,向群眾送去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消費。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全市共開展優秀文藝作品巡演30余場次,送文化下基層1500多場次,開展群眾文化輔導活動6000余場次,送出展覽(贈送)圖書圖畫和春聯20萬余冊(幅),放映公益電影14萬場次,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18個,編印《巴文化普及讀本》等口袋書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惠及群眾10萬余人。
“種文化”主要注重“造血”,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性。各級文化單位選派優秀文化干部1500多人次赴基層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全市年均開展文化輔導活動1300多場次,培養扶持群眾文化隊伍264支,群眾文化帶頭人1200余人,極大增強了基層文化隊伍的活力。
“十二五”期間,巴中基本建成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建成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88個、文化大院412個、文化示范村233個、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61個、農家(社區)書屋2603個、鄉鎮固定電影放映點78個、廣播村村響1780個村、電視戶戶通21.6萬戶,文化場館(站)全部實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