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傾力打造“西部綠色山東電動平車經濟示范區”,大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逐步成型。去年年底,我市還榮獲了2013-2015年度四川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李冰杯”林業項目一等獎。
汪巍 本報記者 韓梅 守山護綠努力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富足的森林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奠定了我市在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位優勢。為了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全市高標準完成國有林管護114.7萬畝,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管護361.9萬畝,掛牌保護名木古樹7958株。同時,持續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年均為國家、集體和個人挽回直接經濟損失700余萬元。 保護森林資源,不僅在“護”上下功夫,更在“管”上添措施。我市在全面運行《全國林木采伐管理系統》的基礎上,不斷加強采伐審批、林地征占用、木材運輸和準入制度的管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十二五”期間,全市未發生重、特大破壞森林案件,憑證采伐率達100%。 要確保森林安全,必須要控制住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這兩個森林“天敵”。我市創新建立“三進六有”森林防火機制,在全省推廣運用;同時,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森林病蟲害“飛防”和林業植物檢疫聯合執法,嚴控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發生,連年將森林火災損失率控制在0.1‰以下、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3‰以下,均處于省控標準范圍內。 興林植綠大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怎樣將綠色優勢盡情發揮?如何量身定制綠色名片?我市以創建森林城市為突破口,傾力打造“有山皆園、有房皆蔭、有土皆綠、有河皆景、有路皆林”的“現代森林公園城市”。 2014年3月,我市被四川省綠化委員會正式授予四川省森林城市榮譽稱號;此后,高位推進,全身心投入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中。 為實現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這一宏偉目標,全市每年均超標準、高質量完成營林造林任務。2013-2015年,共營林造林157.34萬畝,占省林業廳下達任務的169.2%。 但創建森林城市并不是簡單的植樹造林,而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系統工程。 為此,我市大力推動城市增綠、城郊休閑、綠色通道、水系綠化、鄉村產業、生態文化和巴山新居綠化等“七大森林工程”建設,累計
平板車投入資金43.36億元,栽植銀杏、香樟、榕樹、紅繼木等各類苗木1.1億株,折合面積71.27萬畝。其中,新增城市綠地1730公頃,建設郊野森林公園292公頃,綠化干環線公路1100公里、鄉村公路12698公里,延伸河岸綠帶250.7公里,發展林業產業基地45000公頃,綠化美化新村聚居點98個。 靠山吃山全面建設林業經濟強市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產優勢,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華麗轉型?2013年5月,我市與四川省林業廳建立起“廳市合作”戰略伙伴關系,在林業廳的幫助支持下,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林業經濟強市的意見》,作出以林業改革為依托、以森林資源為載體、以林業項目為支撐,大力發展核桃、茶葉、林木、林下和森林旅游“4+1”林業支柱產業的重要決策。 三年來,全市新建核桃基地45.3萬畝、茶葉基地25萬畝,栽植以榿木為主的工業原料林基地39.8萬畝,發展林菌、林藥、林菜等林下經濟25萬畝,森林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超1500萬人次。 在林業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變產品為商品、用商品換效益,我市同樣做足“文章”。按照“抓重點、找幫手、塑品牌”的思路,加快建設三個現代林業重點縣和“萬畝林億元錢”示范片,借力四川首屆生博會、第三屆農博會等平臺,實施“綜合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三牌共建戰略,成功將林特產品推向市場,并占有足夠份額。同時,巴州區獲得“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稱號,南江縣橋亭鄉獲“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命名,“裕德源”通江銀耳、“米倉山”南江核桃分獲四川省第二屆“天府七珍”優質森林食品第一名、第三名,米倉山、空山、鎮龍山、天馬山4大國家森林公園上榜四川省10大“最佳森林康養目的地”。巴中這塊“綠招牌”,正在被世界所熟識。 2015年,我市林業總產值達132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2023元,較去年同比增長9.36%和15.53%。森林生態效益總產值達660億元,人均享有林業生態效益福利16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