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省委書記王東明來到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調研,與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親切交流,詳細了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在基層落實情況。本報記者毛漫丁攝
本報訊(記者 張宏平)開春以來,省委書記王東明已先后前往成都平原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調研考察。4月7日至9日,王東明又前往廣元、巴中、達州、廣安,了解各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情況,調研指導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
兩天半的調研中,王東明進園區、入企業,走鄉村、看農戶,接連前往廣元市青川縣竹園鎮莊子新材料產業園和天運金屬開發公司、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廣融壓力容器公司,朝天區沙河鎮望云村;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平昌縣星光工業園兆潤摩托車制造公司和電子商務園;達州市達川區雙廟鄉二東村達川現代農業示范園、大竹縣石河鎮新華村和月華鎮東柳醪糟公司;廣安市廣安區長明科技園、興平鎮丁壩村,詳細了解縣域經濟發展、重點園區建設、農業農村改革、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情況。
去年,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4979.4億元。面對經濟形勢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宏觀環境,川東北經濟區實體經濟發展、企業生產經營、技術研發創新的情況如何?王東明非常關心。在環保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青川縣天運金屬開發公司,王東明認真聽取企業負責人提出的“完善危險廢棄物處理管理有關政策”“建立礦產資源生態循環產業園”等建議,要求有關部門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實。
利州區廣融壓力容器公司和平昌縣兆潤摩托車制造公司都是高科技民營企業,產品遠銷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發展勢頭很好。王東明鼓勵他們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重大機遇,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進一步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培育特色品牌,把握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推出更多新的產品,在“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中實現企業做大做強。
在平昌縣電子商務園,王東明來到正在裝載發貨的物流配送現場察看,得知園區已建立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物流服務網絡,王東明說,園區物流配送延伸至鄉村,有效連接了農村與城市,密切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聯系,解決了激活農村經濟活力、直接帶動群眾增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條件成熟的地區應大力推廣。
中央和省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在基層落實得怎樣,能否做到不落下一戶一人?王東明十分重視。每到一地,他都認真查閱脫貧工作資料,進村入戶與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交流,了解“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六個有”“五個一&rdq山東電動平車uo;等部署落實情況。在朝天區沙河鎮望云村公共服務中心,王東明與綜合服務、黨建服務、民政服務等窗口工作人員交談,通過“六有”信息管理平臺現場察看貧困戶建檔立卡、幫扶部門和聯系干部、幫扶舉措、脫貧計劃以及省市平臺聯建聯網等情況。
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村民李國成一家,因妻子患重病導致返貧,在黨委政府的幫助和龍頭企業的支持下,建起了家庭式養豬場,點燃了脫貧的希望。李國成告訴省委書記:“黨委政府和各級干部對貧困戶非常關心,想方設法幫助我們,F在家里雖然困難,但是我有手有腳,養豬場建起來了,我有信心在大家的幫助下甩掉貧困帽子。歡迎王書記再來做客,您下次來的時候,我們家就不是貧困戶了!”聽了這番話,王東明稱贊李國成有脫貧的志氣,強調要大力弘揚這種不甘貧困、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引導、幫助支持貧困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達川區在農業農村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引導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王東明走進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工廠化育苗區和特色農業展示區,察看種苗長勢,了解園區土地流轉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情況。得知示范園流轉土地近萬畝,帶動1400多戶貧困戶通過土地租金、入平板車股分紅、打工工資等戶均增收超過2000元,王東明對園區的改革實踐予以肯定,鼓勵他們繼續探索,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
在廣安區興平鎮丁壩村,每戶貧困戶門前都張貼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信息卡,王東明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了解貧困戶基本情況,對這種脫貧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的做法予以肯定。在村口的小路上,聽說省委書記前來看望大家,群眾紛紛趕來,爭相向王東明講述家里生活的喜人變化。王東明說,看到鄉親們生活過好了,我們十分高興。擺脫貧困以后還要繼續努力發展生產,各級黨委、政府也要扶上馬送一程,讓群眾不僅實現脫貧更要奔康致富,努力實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
調研期間,王東明反復強調,各地各部門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既要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央和省委對納入搬遷規劃貧困戶的補助政策,又要高度重視其他群眾改善住房條件的意愿和需求,做到易地扶貧搬遷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等有機結合、統籌推進,真正把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特色產業的過程中,必須把貧困戶納入進來、帶動起來,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提高貧困群眾的土地租金、入股分紅,采取加強技術培訓、進行保底收購、優先安排就業等辦法幫助貧困群眾增收,更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省委常委、秘書長吳靖平,副省長甘霖參加調研。